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医院动态>医学动态

中国人发明口罩 医生最早戴口罩是防报复

文章来源:阳春市人民医院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3日 点击数:3,002 字体:
2009年,“甲型H1N1流感”让口罩大军再一次出现在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镜头前。
  口罩在我们与世界之间建起一道隔离墙,带给我们安全感,同时也在散布一种恐惧的气氛。回溯口罩的历史,也是回顾医学卫生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对抗疾病的历史与消解恐惧的历史。
  “类口罩物”公元前就有
  古代的口罩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脸上绑块布片就成。日本忍者的面罩看上去更精致一些,包得更严实。他们的目的与卫生事业无关,跟当今明星有得一比:让人认不出来。
  另外一些古人脸上遮块布的目的就高尚得多。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波斯拜火教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祭师就戴着“口罩”。
  还有一种职业人群同样在脸上围块布,跟卫生也能搭上点关系:食品卫生。据马可·波罗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屏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有人考证说那块布不简单,是用蚕丝与黄金线织成。
  马可·波罗随手记这么一笔无非是闲闻逸趣。可就有人认定这是中国人发明口罩的实证,后来世上有口罩一物与中国元代怕口气重的太监污染食物的皇帝有莫大关系。中国这项伟大的发明就让马可·波罗转了道手,让欧洲人学了去。
  在欧洲,早年医疗产业被巫师所把持,真正的医生势单力薄。瘟疫盛行时,医生四处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巫婆神汉们觉得医生抢了自己的生意,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骚扰追打。医生只好用纱布遮住面目,让巫师认不出,以防遭到报复。
  为避免伤口感染应运而生
  1861年,巴斯德用他那有名的鹅颈瓶所做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他还根据自己对发酵作用的研究,指出空气中存在许多种细菌,它们的生命活动能引起有机物的发酵,产生各种有用的产物,有的产物还可以为另外的细菌后继发酵,产生其他产物。
  空气中也存在着人和动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种疾病。为了排除杂菌,巴斯德于1865年创造了巴氏消毒法。1877年,英国化学家廷德尔建立了间歇灭菌法或称廷氏灭菌法。
  在口罩应用于医学之前,无菌外科的规范虽然已包括用石碳酸消毒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得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但并没有使用口罩进行防护,医生手术时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细菌传染给患者,从而引起伤口感染。
  又一位应该被记住的英雄医生出现了。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从而认为人们讲话时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举果然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从此,各国医生纷纷采纳莱德奇的建议。于是,口罩便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和推广开来。
  莱德奇推广的口罩,只不过是一层包裹在外科医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纱布,它包扎得既紧又不舒服。1897年,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便动脑筋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的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从而克服了呼吸不畅、容易被唾液弄湿的弱点。1899年,一位法国医生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用时只要将衣领翻上来就行了。后来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用一个环形带子挂在耳朵上。现代口罩就这么华丽地诞生了。
  因“西班牙流感”走向公众
  口罩从医院走出来,变成公众常备用品,是伴随着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流感”而来。
  1918年3月11日午餐前,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的一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的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这个军营里已经有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
  随后,流感传到了西班牙,总共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这次流感也就得名“西班牙流感”。
  从1918年3月到1919年底,全世界大约2 0%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全世界死亡人数约为2000万(最新也有研究估计约为1亿),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疫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从当年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口罩已经成为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一位乘客因为没有戴口罩而被电车售票员拒绝其上车。从照片上看,没人拿这东西开玩笑,都老老实实往脸上捂纱布,到处是白花花一片。
  因SARS之疫而“艺术”化
  时光飞速流逝,街市又一次不再太平。这次口罩的登场已然带有别样色彩。
  相信所有人都记得2003年SARS期间的氛围。曾经人潮汹涌的街道一时冷清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偶尔几个行人,面孔上也罩着口罩,只露出两只眼睛。原来只卖两三元钱一只的纱布口罩,到了论“层”而卖的地步:8层,3元;9层,4元;12层,6元……最昂贵的所谓“高科技口罩”已达每只近百元的天价。口罩的供不应求甚至波及到大洋彼岸,美国新泽西州不少华裔相继订购口罩寄送给中国亲友,导致该州不少地方口罩缺货。
  被恐吓得差不多了,人的逆反心理又开始作怪起来。报道上说,北京一对老夫妇上街,老先生的口罩上写着“一夫当关”,老太太的口罩上则写着“万夫莫开”,甚至王府井商业区街头的人物雕像,也被北京人戴上了口罩。
  接着出现带有各种活泼的卡通图案的五彩口罩,口罩上“Kiss me”、“我不怕”、“众志成城”的字样层出不穷,甚至在时装之都巴黎和米兰的T型台上,都出现了好几个系列的口罩时装秀。
  2003年5月下旬,一批“艺术口罩”在网上拍卖,在网民中产生热烈反响,最高出价甚至超过了400元。口罩带来的肃杀之气被轻松搞怪的图案渐渐消解。口罩的艺术化已经让它本来的功能作用和后挖掘的装饰作用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甚至相互融合。它的停留场所也从户外渐渐地转移到室内,甚至成为送礼佳品。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