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阳春市人民医院:9个中医推拿手法,帮助孩子增高
宝宝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吃不好、长不高是爸妈最关心的问题。人的身高虽然受种族和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实践证明,后天因素也不容忽视。想让孩子长高,除了加强营养、注意锻炼外,家长可以多给孩子推拿几个关键的穴位,通过穴位推拿,助力骨骼发育。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通用的小儿推拿助长手法,简便、易学。
1、按揉推四横纹100次 位置:四横纹,分别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屈侧的横纹处。 手法: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 功效: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 2、按揉推板门穴100次 位置:小儿手掌大鱼际处。 手法: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3、推脾经穴100次 位置:小儿拇指桡侧面。 手法: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 功效:健脾和胃。 4、清胃经穴50次 位置:小儿大拇指靠近掌端的第1节,注意,可不是整个大拇指。 手法:向心为补,离心为清,所以从指根向指尖推就是清胃经了。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您的左手抓住孩子的小手,您右手的大拇指放在孩子的左右胃经上,清50次即可。 功效:消食和胃。 5、揉腹100次 手法:用左手握住孩子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使其掌心向上,用右手拇指外侧缘自孩子的肾水穴、沿着手掌边缘,经掌小横纹、小天心、推至大拇指指端脾土穴。 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泄泻、疳积等症。 6、揉足三里一分钟 位置:外膝眼下四指。 手法:左右腿各揉1分钟。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7、捏脊3、5遍 手法:孩子俯卧,背部裸露,涂抹适量滑石粉,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时向上捻动,自尾椎两旁(即脊柱两侧)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穴(脖后突出位)两旁。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 功效:改善血动力,血流变,提高小肠重吸收功能。 PS: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这就是捏脊,从下往上捏7遍。捏脊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这个手法特别特别好,宝妈们要牢记! 8、按压百会穴30、50次 位置:位于头顶正中心,在两耳角直上与眉心向后的连线的交叉点。 手法:手掌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揉。 作用:振奋阳气、扶正祛邪、清利头目。 9、揉涌泉穴50次 位置: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 作用: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 推拿要领: 一、穴位必须尽量准确。误差可以在一个拇指左右,因为穴位并非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对于一般人而言,只要在拇指大小这样一个范围内,就能有效果。 二、次数不能盲目加多,一天最多2次。 三、推拿时父母要思想集中、充满爱心,力度以孩子舒适度为主。 四、贵在坚持,数月一定有明显效果。 科普医生简介 蔡在欣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 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师承广东省名中医吕英教授,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成员。擅治内科、儿科、妇科常见多发病,尤以脾胃病、心肺病为专,如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失眠、口腔溃疡、颈椎病、类风湿等。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小儿感冒发热、鼻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治疗中,对治妇女月经不调、不孕、带下病也有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