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春天祛湿 巧除百病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8日 作者:

本期健康科普医生:中医科蔡在欣

春季雨水相对比较多,此时气候潮湿、反复多变,空气湿气浓度大,故而身体也难逃湿气的侵害,像昏昏欲睡,身体沉重,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等等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中医认为:湿气不除,后患无穷!因此春天是为身体除湿很关键的一步。湿是什么?形象地说,湿是咱们身体的垃圾,是粘滞的脏东西!体内有垃圾,必然影响咱们身体整体的健康情况。内湿多因饮食不节制,或在冬季时吃多了肥甘厚腻的食物,让体内湿气内侵脾阳以至失运。而外湿是由于春季雨水较多和回南天等外界的湿气过多,容易让湿邪入侵。内外因相互影响,容易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湿邪”是“六淫”之一。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气就容易入侵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湿是最容易渗透的,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发展为很难根治的慢性疾病;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一个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因此,春季祛湿是调理慢性病、拥有健康身体的基础,如何有效祛湿呢?

一、拒绝不良习惯,运动祛湿

1、缺觉

常熬夜后所表现出的乏力、无神、肢体困重都是脾虚的典型症状。建议大家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当然如果白天适当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则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2、口重、贪凉

最好的养胃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吃些油腻、过咸、过甜或过辣的食物,而这些所谓的美食是最不易消化的,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过食生冷食物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日常多吃清粥小菜清清肠胃,养成清淡饮食的好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建议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3、喝大酒

中医认为,酒助湿邪,所以酒精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目前有很多人喜好聚会、聚餐,三五好友凑到一起就喝一场“大酒”,而过量饮酒正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

4、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而通过体育锻炼,能养筋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达到强肾健体的目的。

5、久坐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二、艾灸祛湿

艾灸具有开郁、补阳气的作用,可以快速运化湿气,蒸腾湿气,就像太阳蒸发水气一样简单!艾灸后皮肤表面出现水汽、水泡,那正是体内湿气快速排出的表现,非常适合春季养生,适当的艾灸能让您远离春季多发疾病的烦恼,让身心健康舒爽。

艾灸祛湿穴位

1、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2、命门穴

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第三腰椎棘突间,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是储藏元气的地方。

3、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也就是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的中点。灸此穴能有疏肝养胃、降逆利水。

4、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常灸此穴能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通畅经络以及缓解疲劳、祛除体内的湿气的作用。

5、丰隆穴

位于小腿外侧中点的位置,常艾灸对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调理作用,除湿祛痰的效果显著。

6、解溪穴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这个穴位是对祛痰湿、消水肿是非常有利的。

三、一碗祛湿汤,祛湿事半功倍

1、健脾祛湿汤

原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脷)300克,净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脷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净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2、和中化湿汤

原料:木棉花30克,鸡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陈皮或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净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3、清热祛湿汤

原料:土茯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茯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原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4、鹌鹑祛湿汤

原料:鹌鹑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鹌鹑、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净水适量煲1个半小时即可。

5、五指毛桃薏苓瘦肉汤

原料:五指毛桃50克、薏米30克、茯苓30克、眉豆20克、瘦肉200克、生姜3片。

做法:先将五指毛桃、薏米、茯苓、眉豆洗净后稍加浸泡,瘦肉洗净,切大块,生姜切薄片;将所有的材料放入锅内,加入2000ml清水,大火煮沸后转中小火煲约1个小时,即可加入食盐调味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