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健康教育>健康知识

【健康科普】这个夏天,把祛湿功夫做好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9日 点击数:1,037 字体:

 

这个夏季水果的丰收让大家口福不浅,荔枝、黄皮、芒果、荔枝、菠萝轮番上阵,还有最热辣的小龙虾带着十三香、蒜香、麻辣等口味粉墨登场,搭配着冰冻的啤酒和汽水,熬着夜,让炎热的夏天好不快活,但随之而来的湿疹、肠胃炎、皮肤过敏、大便不畅等湿气的表现,也让各位街坊苦不堪言。中医认为夏季的气候特点是湿,加之上诉的食物也加重了人体的湿气,于是祛湿又被大家关注,那就跟着我们一起来学习祛祛湿吧。


202306090938224289.Jpeg

 首先我们来判断下自己有没有湿气,第一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容易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湿气,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所以我们每次大便后可以看一眼大便的性质就可以评估自己有没有湿气。

其次可以把舌头吐出来观察舌头,如果舌头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湿;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是湿气化热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再观察舌头的形状,如果舌体胖大或伴有齿痕,也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202306090938229172.Jpeg

202306090938226940.Jpeg

   

 还可以感觉下自己早上起床的状态,起床时候身体困重,感觉头有东西裹着,让大打不起精神,或觉得身上有东西包着,让人懒得动弹,这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小腿发酸、发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

 



下面给大家放几招,祛湿大法:


一、敷贴艾灸祛湿

202306090938228508.Jpeg

1、三伏贴(三伏天灸),通过借助药物、借助温热起作用来补充人体的阳气,主要应用于调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腹泻等病症。患有这些疾病的人群,他们的体质共同点是偏阳虚。湿气重的,可以选择在三伏天,贴足三里穴、气海穴、关元穴、腰阳关穴、丰隆穴等补阳气祛湿的穴位,让气血充盈后把湿气逼出体外。

2、泡脚:夏季湿气正当令,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会出现没有胃口、爱犯困、没精神、容易烦躁等表现,夏天泡脚,正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泡脚时,以40℃左右为宜,以15分钟到半小时以内为宜,水最好淹没小腿肚,勿使大汗出。年老体弱、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泡脚时间更需注意,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

202306090938226236.Jpeg

附:温胆汤(外用)

材料:茯苓30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

做法:材料下锅,加约2碗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30分钟。滤渣后药汁分2份,每晚兑温水泡脚。

  功效: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3、灸足三里穴、承山穴、关元穴等,艾灸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主要以温来化解湿气。艾灸适合寒湿人群,但不宜用于湿热体质者。

二、饮食疗法

广东的夏天湿热潮湿,人民喜欢用生扁豆、生薏米煲汤祛湿,其实是很寒凉的!那这种“祛湿”就等于治标不治本。把扁豆、薏米炒了以后再去煲,寒凉之性就去掉了。同时,煲汤时还可以加一些健脾的食材,比如太子参、茯苓、白术、五指毛桃等,太子参健脾益气养阴。除了远离重口味之外,积极作法可多摄取利水消肿的饮食:薏仁水、红豆水、生姜、玉米须茶、冬瓜、丝瓜、鲫鱼、鲤鱼等。


202306090938232121.Jpeg附1:五指毛桃祛湿汤

材料:五指毛桃 30克,赤小豆20g(或炒扁豆20g),茯苓20克,白术15g,排骨150g

做法:所有药材洗净,放进汤锅,可用瘦肉/排骨/乳鸽,洗净、汆水,连姜片放进汤锅,大火水开后转小火煮1-2小时,加入食盐调味,享用。


202306090938237632.Jpeg附2:赤小豆薏米粥

材料:赤小豆30克,薏米20克(如体寒,可用炒薏米),粳米100克,生姜3片,水适量。

做法:将赤小豆、薏米用冷水浸泡2小时,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加入生姜时片,同煮成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

 

三、改变生活习惯

1、洗澡洗头后及时擦干身体,吹干头发,头发还湿着时不要直接入睡。

2、切莫贪凉进食过生冷,减少食物暴饮暴食的机会,进食清淡。少喝或不喝酒,尽量不要酗酒或一次喝得酩酊大醉。

3、久坐也是运动少的“隐形”表现,长期坐着不动,机体代谢就会变慢,运化能力随之受到影响,容易招来湿气,因此要改掉久坐的习惯。坚持适量运动,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湿气排出。推荐跑步、健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适当排汗可加速机体“排湿”。

4、注意保持房间干燥;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打开风扇、空调等保持空气流通。

 

 

                                                       中医科 蔡在欣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