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忍痛”!关于疼痛门诊,这些知识能帮你摆脱困扰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却常被误认为“忍忍就好”。事实上,当疼痛持续或反复出现时,可能已发展为需要专业干预的慢性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疼痛门诊——这个专注解决各类疼痛的“对症诊室”,看看它如何科学评估疼痛、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一、疼痛门诊:不止“止痛”,更重“查因” 疼痛门诊是基于疼痛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的专业诊室,核心特点包括: 精准评估痛源:结合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及神经电生理测试,分析疼痛的生理机制(如神经压迫、肌肉紧张、炎症反应等)。 综合干预方案:根据疼痛类型选择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如冲击波、热疗)、微创介入(如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关节注射)等,避免单一依赖药物或过度治疗。 哪些情况建议就诊? 当出现以下问题时,可考虑到疼痛门诊咨询: ✅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或反复发作影响日常生活; ✅经过常规检查未明确病因,或治疗效果不佳(如长期颈肩腰腿痛、神经痛); ✅疼痛涉及多部位或多系统(如同时存在头痛和肢体麻木); ✅因疼痛导致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或担心药物副作用。 二、疼痛门诊擅长应对哪些“痛”? 慢性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或反复发作)是疼痛门诊的重点,常见类型包括: 神经痛(如电击样、烧灼样疼痛): 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性疼痛; 肌肉筋膜痛(酸胀痛伴压痛点): 落枕、肩背部肌筋膜炎、“网球肘”“足底筋膜炎”; 骨关节痛: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性疼痛、膝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其他类型: 偏头痛、颈源性头痛、骨质疏松性骨痛、癌性疼痛(需结合抗肿瘤治疗)及术后慢性疼痛恢复期管理。 三、长期忍痛=“养痛”?警惕四大健康隐患! 忽视疼痛可能导致: 掩盖疾病信号: 如早期肿瘤疼痛被误认为普通劳损,延误诊断; 身心恶性循环: 疼痛→睡眠差→焦虑/抑郁→疼痛加重,甚至影响社交功能; 肢体功能退化: 因怕痛减少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多系统影响: 长期疼痛可能升高血压、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如胃溃疡)或免疫功能下降。 结语 疼痛不是“忍耐力的考验”,而是身体需要调整的信号。当疼痛反复出现时,建议到正规医院疼痛门诊进行评估,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记住:早干预、早缓解,才能避免小痛拖成“大病”! 注:本文仅作科普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科普医生简介 余苑萍 麻醉学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曾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进修。阳江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阳江医学会疼痛分会委员。 擅长领域:擅长临床麻醉工作,在神经阻滞方面有丰富的经验。